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宏观经济新闻中心
宏观经济

山西新闻工作者:奋力投身抗“疫”一线 真情讲述战“疫”故事

出处:山西新闻网 作者: 发布时间:2023-12-14 15:14:37

 

 前言

 

“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这场严峻的斗争中,广大新闻工作者不畏艰险、深入一线,为疫情防控作出了重大贡献。

 

作为时代风云的记录者,山西的新闻工作者们在这场战“疫”中,以笔作枪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从防控工作开展伊始,就与山西医疗队一起赶赴湖北,进行实地报道;有的深入山西救治、防控工作最前线,记录一线工作者们的点滴……今日,本报推出特别报道,记录三位记者的战“疫”经历。

 

山西日报记者 袁兆辉

 

他把山西医疗队员的湖北战“疫”故事讲给读者听

 

记者档案

 

袁兆辉,80后,20123月进入山西日报社工作。从业期间,先后荣获山西新闻奖、全国党报新闻奖等省部级奖项。先后参与“右玉精神”主题宣传、砥砺奋进的五年、第二届全国青年运动会、山西省两会等重大、重点报道任务。20175月,获得山西青年五四奖章和朔州市五一劳动奖章;201712月,入选朔州市青年拔尖人才。

 

他们深入最危险的地方,实地直击、深度调查、前线拍照……他们将最真实的信息传递给大众,虽然没有直接参与抗击疫情,但他们同样是战斗在一线的“最美逆行者”。

 

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后,山西第一时间派出支援湖北的医疗队。作为首批随队记者,山西日报社记者袁兆辉已经在疫情一线随队战斗一个月有余。33日,山西晚报记者电话连线至今仍在疫情一线采访的袁兆辉。

 

山西晚报:这次去湖北省,你是主动请缨还是单位选派,当时是什么样一个过程?

 

袁兆辉:既是主动争取,也是领导信任和安排吧。那是126日中午两点左右,我所在的记者部工作群里,段伟华副主任发出一条微信。大意是,山西日报社将选派一名记者跟随山西首批支援湖北的医疗队前往武汉,希望年轻记者积极报名。刚看到这条信息,我还有点儿不太相信,所以立刻拨打了段主任的电话。在得到肯定的答复后,我说报名,我希望去武汉见证山西医疗队抗击疫情的事迹。报名的时候,我还在老家阳城,尽管当时报社还没有决定派谁去,但是我已经开上车从老家出发了。当时,我走得很急,除了带了些简单的内衣外,什么东西都没有准备。当时我就想,如果报社派我去,现在开车还能赶得上。如果不派我去,我也算争取过了,以后也不后悔。

 

山西晚报:当时湖北已经很危险了。家人怎么看待你这次采访?你自己又有什么顾虑?

 

袁兆辉:我这也算“先斩后奏”吧。怕老人担心,我127日凌晨到了武汉,才发微信告诉老两口。我的父亲不善言谈,后来专门创作了一幅书法作品发给我,虽然作品没写到我,但是能看出来,他希望我平平安安回来。妻子是最早知道这件事的,只说了一句话:“去吧,这是你的梦想,你不是一直希望像一个战士一样,在战场上冲锋一回吗?”很感谢妻子的支持。我去了湖北后,照顾孩子的重任都落到她的头上了。

 

至于顾虑,我也是普通人,说一点儿也不怕是假话。感触最深的时候是127日凌晨,看着送我们的包机刚落地不久,就掉头飞走了,整个机场陷入黑乎乎一片。当时,我深刻体会到自己进入了一座交通完全被阻隔的孤岛,但这种感觉,很快就被随之而来的报道任务淹没了。

 

山西晚报:目前你在疫情一线的工作状态是怎么样的?有什么困难?这次采访和你以往参与的有什么不同?

 

袁兆辉:在这里的采访工作非常紧张,特别是刚开始的两周,我每天休息时间也就四五个小时。白天采访、开会,晚上写稿是常态,直到现在还是。后来时间充裕一些,就是上午跑医院,下午和晚上写稿。反正感觉事情特别多,从刚开始和受援医院的对接,到完成培训,进驻病房开展工作,作为一名记者,我能做的就是用手中的笔,记录抗击疫情中的人和事。

 

最大的困难就是交通不方便,去哪里都不方便,在市区还能坐摆渡车去医院,但是想去其他地方看一看,比如医疗队指挥部驻地在仙桃,想去潜江、天门看一看,用车非常不方便,湖北严格的交通管制,加上找车也很难,所以只要有机会去潜江、天门,都想多待几天。

 

这次报道,和以往的报道区别很大,第一就是危险系数高,每进一次病房,就会增加一次暴露感染的风险。第二就是很多时候见当事人都比较困难,电话、微信语音、视频沟通的方式比以前多了很多。二月份,我的语音通话时间居然达到了1400分钟。当然,这也是出于安全考虑,避免交叉感染。

 

山西晚报:在山西的媒体朋友圈里,有一张你穿着防护服采访的照片,你后背写着“袁兆辉山西记者”,这张照片打动了很多人。与患者零距离接触,不担心被感染吗?说说你第一次进病房的感受吧。

 

袁兆辉:担心感染是肯定的。咱们是业余选手,穿脱防护服,如果操作不当,存在极大的暴露风险,所以领队和队长特别不愿意让记者进隔离病房。此外,新冠病毒传染性之强,也是来了之后才感受到的。来了这里,我目前已经进了5次病房了,他们医疗队的队员也觉得我们记者挺勇敢的。但是我觉得,既然来到了一线,那就一定要去战场看一看,要不然怎么能写出、拍出作品来。

 

我非常清楚地记得,首次进病房是131日。当时我穿上防护服,戴上N95口罩,戴上眼罩和面屏后,感到超级难受。那种感觉不亲身体验真的很难想象,非常憋,穿时间长了人会因为缺氧而头疼,好在我坚持下来了。

 

进重症病房,最大的感觉就是压抑。因为一线的病房,患者病情都比较严重,呼吸机和心电监护仪发出的嘶鸣的声音让人听着就揪心,这些患者是在生与死的边缘徘徊,但是看到咱们的护士和医生在这种环境下,依然冒着被感染的巨大风险,为他们开展治疗,特别地钦佩。第一次,我呆了一个上午,出来的时候,整个人都湿透了。就那一次,我们就体会到那些医护人员真的太不容易了,他们是战士,真的特别心疼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