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信息在经济下行压力之下,各地“稳增长”的序幕也随之拉开。宁波、南京、长沙等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的地方政策,其中,长沙出台超过8000亿元的投资计划,预计未来五年每年投资额在1600亿元左右。另有消息称,贵州或将出台3万亿元发展规划,拟于本月公布。
种种迹象表明,投资依旧在中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新一轮宏大的投资计划能否力挽狂澜?它是不是地方政府压抑已久的投资冲动的再次井喷?
地方政府大刀阔斧
日前,浙江省宁波市打响了全国刺激经济政策的第一枪,下发了《市政府关于推进工业经济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若干意见》,26条新政内容涉及清费减税、扩大投资、调整结构、科技创新、要素保障、营造氛围等六个方面。当时,市场就纷纷猜测,宁波的“稳增长”措施很可能产生示范效应,各地可能会考虑自身财政、经济发展状况推出相应的举措。果不其然,不久后,江苏省南京市发布《市政府关于进一步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若干意见》,出台一系列扩大内需、拉动消费的政策。此后,湖南、贵州等地政府也纷纷出台政策。
对于地方政府的大刀阔斧,市场人士纷纷担心此轮投资会成为地方版“四万亿”。经济学家郎咸平就在其微博上评论称:“这情况就好比给病入膏肓的病人猛打强心针,最终会在短暂兴奋后,陷入更深的危机,最终这些乱投资又得由老百姓买单。”
经济学家马光远也强调,对于中国经济而言,应该警惕地方政府在“稳增长”的烟幕弹下,再次拿出庞大的投资计划,将政绩留给自己,将债务留给银行和后人。
不过,在南京大学商学院教授宋颂兴看来,此前的“四万亿”投资确实遗留了很多问题,但对于投资的态度并不能“因噎废食”。就目前情况而言,有效的投资依然是较好的选择。
“这一次和2008年的‘4万亿’投资不同。‘4万亿’是由中央政府审批项目、制定计划,地方政府去落实。而这次中央选择放权,发挥地方政府的能动性,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和落实具体计划。”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孙立坚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他强调,此轮刺激政策与当初“4万亿”政策相比有所进步。
资金从何来引质疑
今年以来,全国财政收入增速持续放缓,再加上土地收入的锐减,地方财政收入出现下滑,尤其是东部地区,不少城市财政收入呈锐减态势。
在财政困局之下,规模如此宏大的投资,地方政府的资金从何来?
以长沙为例,长沙市去年全年的地方财政总收入只有668.11亿元,这意味着,8000多亿元的投资项目需要该市10多年的财政收入。而号称将投资3万亿元发展旅游文化产业的贵州省,去年的财政收入只有1330亿元。
对此,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匡贤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这些地方政府的资金可能有两种途径,一方面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借贷,另一方面则是通过地方债形式。
孙立坚认为,如果以地方债和向银行借贷的方式融资,后遗症还是会很大。“政府利用招商引资的方式,吸引企业成为投资主体来带动经济发展,这会是解决资金来源以及带动经济良好发展的方式。”宋颂兴同时表示,国内根本不缺资本,关键是货币配置有问题,应注重引导资本投向应该投向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