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治理产能过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须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和加快金融改革

出处:宝钢新闻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3-02-01 08:35:09

        据新华社信息  从2008年以来,我国大力治理产能过剩。然而,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以及“低端高端都过剩”的现实,警示除了市场调节外,还必须加强行业准入管理和加快金融改革。
                                     一个现实:低端过剩  高端也过剩
        产能过剩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老问题。2008年金融危机后,政府大力治理产能过剩,采取的手段包括“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重点行业集中度”等。4年过去了,现实情况如何呢?答案不容乐观。
        首先是某些行业“越治理越过剩”。2008年到现在,我国钢铁产能从7亿吨上升到逾9亿吨,水泥产能从18.7亿吨上升到22亿吨以上。由于过剩的加剧,钢铁行业去年陷入大面积亏损,水泥行业的利润也同比下降超过40%。
        其次是“低端过剩,高端也过剩”。这表现为两个方面:在同一产业内,高端产品有时候还卖不过低端产品。比如,建筑钢材属于钢铁行业的低端产品,很多国有钢厂不屑于做,集体转向板材生产。结果由于板材需求不足,技术含量较高的热轧板卷价格一度低于最低端的螺纹钢。甚至连钢铁业的尖端产品硅钢,由于竞争者大量涌入,也出现产能过剩的迹象。
        另一方面,部分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出现过剩。比如光伏行业,由于产能大跃进和欧美“双反”,供需严重失衡,一度走到全行业破产的边缘。
                            两种误区:刺激需求和产业集中度导向
        解决产能过剩,要么控制供给端,进行“去产能化”;要么实施刺激政策,扩张总需求。从目前情况看,后一种方式似乎更受地方政府欢迎。
        当然,用刺激的方法扩张需求并非完全不可取。在经济大幅下行的时候,为保持充分就业和社会稳定,我国实施过刺激政策。但在经济增长趋于稳定的时候,再采取这种手法无异于“饮鸩止渴”。
        在探讨解决产能过剩问题时,还有一种倾向是提高产业集中度。
        提高产业集中度,有利于缓解产能过剩,但它不是唯一的指标。业内专家指出,有人经常以“日本前5家钢厂产业集中度90%”来指导中国钢铁业发展,但中日两国的情况是完全不同的:日本国土面积不及中国的1/24,粗钢产量只有中国的1/7。如果中国钢铁业达到日本那样的集中度,那可能引发市场控制等新问题。
                                     三大顽疾:治本仍是系统工程
         解决产能过剩,无疑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于我国而言,有三大顽疾需要攻克。
         其一,加强行业准入管理。专家建议,在制定行业准入门槛时,要多用节能环保等生态性指标,少用产能容积等经济性指标。之前我国钢铁业淘汰落后产能,一度使用高炉容积作为标准,导致一些钢厂为了符合准入条件,拆小高炉建大高炉,产能越淘汰越多。
        其二,加强金融改革,改变企业一味追求规模的倾向。专家指出,在我国以大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系中,信贷资源优先流向大企业、大项目,谁能迅速将规模做大,谁的融资能力就越强。在此导向下,“圈地—融资—上市”的游戏屡试不爽。
        未来我国的金融改革,要改变以大中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模式,大力发展股市、债市等直接融资模式。同时,发展小微金融机构,满足中小企业的需求。
        其三,要从根本上让地方政府摆脱GDP挂帅情结。产能过剩是市场经济的常态,专家指出,我国产能过剩除了市场外,还有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等方面的问题。
        业内人士指出,政府要尽量避免对微观经济活动的干预,减少对一些亏损产能的补贴,让其正常退出市场。同时尊重企业意愿,防止一些产业被“催肥”的现象再度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