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我国加速淘汰落后与过剩产能 助力构建健康环保绿色经济

出处:宝钢新闻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4-08-04 10:11:54

        据新华社信息  我国为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而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客观上利于环保事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落后及过剩产能行业将洗牌,还会促进环保经济的增长繁荣,助力绿色GDP。
  中国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公布今年十五大行业首批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企业名单,行业涉及炼铁、炼钢、焦炭、铁合金、电石、电解铝、铜(含再生铜)冶炼、铅(含再生铅)冶炼、水泥(熟料及磨机)、平板玻璃、造纸、制革、印染、化纤、铅蓄电(极板及组装)。工信部要求上述行业生产线(设备)今年年底前彻底拆除淘汰,不得向其它地区转移。
  我国跻身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创造腾飞奇迹也付出环境代价,污染带来的损失正在获得重视。此轮调整,水泥行业以381家企业居首;钢铁业共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达4686.1万吨,共涉及炼铁企业44家、炼钢企业30家。专家表示,过剩产能的消耗可能需要5至10年时间,当务之急是控制产量,最先出局的将是资金链断裂、环保严重不达标的企业。
  根据去年10月份发布的《国务院关于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的指导意见》,我国将强化环保硬约束监督管理,并加强环保准入管理,对产能严重过剩行业企业强化执法监督检查。此外,对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高耗能行业,能耗、电耗、水耗达不到行业标准的产能,实施差别电价和惩罚性电价、水价。专家表示,用惩罚性电价、水价等政策惩罚环保不达标的企业,不是简单的一刀切,而是用环保手段抑制产能过剩,是十分必要的。
  数据统计显示,环保支出在钢铁行业吨钢成本中所占平均水平为55元,落后产能只有20元。环保违法成本过低,滋长环境污染的势头,延缓了落后产能的淘汰周期。当前,我国钢铁企业财务状况普遍较弱、行业盈利水平低位徘徊、环保要求不断增强。专家认为,要建立科学严格市场准入门槛,设计有效退出机制,重工业产能调控可将环评标准与税收相结合,依据国家环保标准建立相关产能绿色认证评级和市场准入制度。
  近年来,我国鼓励东部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为中西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创造了难得的机遇。然而,产业转移的需求和落后地区发展经济的冲动结合,容易造成落后与过剩产能的区域转换,不利于我国构建整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绿色经济。
  业内人士指出,实现区域发展涉及中央与地方、地方与地方之间的关系等多方面因素,需要国家层面的统筹协调机制。我国有些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选择适合地方的绿色经济发展之路。例如,甘肃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就不能再引进过剩行业和落后产能,而是要真正结合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对技术、环境及政策演变有更多前瞻性考虑,实施“清洁引进”。
  对企业环保标准与检查要求的提高,治理环境污染的需求,被淘汰产业的转型升级,清洁能源与节能环保产业的发展等,都在我国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进程中得以体现,并推动环保相关行业迎来增长的春天。
  今年的我国政府工作报告显示,4576亿元的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投向领域中包括节能环保。而年中国家发改委公布的80个鼓励社会资本参与的投资示范项目中则有36项属于清洁能源工程,占近半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