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信息 我国国家统计局日前向社会公布第三季度经济数据,7.3%的GDP同比增速等数据信息一出炉,又掀起一波“中国经济颓势难扭,进入长期缓慢下降周期”的悲观论调。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其经济前景被认为是影响全球经济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全球经济面临新一轮放缓的背景下,驱动中国经济增长、提振全球经济的动力与后劲何在,成为海外舆论关注的焦点。
正如各方所预料的,当前我国经济确实面临较大下行压力,由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效果日渐式微,比如房地产投资增速回落就是影响第三季度经济表现的一个重要因素。业内人士普遍认为,在此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后劲取决于经济转型的进程,伴随服务业发展的消费激增,社会资本激活的创新驱动等,都将随着改革红利的释放,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后劲”与“底气”。“比增速更看重的是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这已经成为我国决策者的共识。
其实,从原有经济发展模式向经济新常态的过渡,本质上就是增长动力的转换,是原有竞争优势削弱、新竞争优势逐渐形成的过程。
今年3月份,我国全面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半年多来新设立的市场主体实现“井喷式”增长。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新登记注册服务业企业增幅达70%以上,这一现象较为罕见。近两年,我国取消和下放7批、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降低行业准入门槛,减轻企业负担,使市场活力初现冲出“闸门”喷涌的态势。
当前我国处于经济结构转型期,第三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交通银行的一份研究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而伴随服务业快速发展带动消费增加,以创新驱动推进产业升级,也被不少专家视为我国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实现经济持续健康增长的又一动力。
被称为“世界工厂”的中国,曾饱尝低成本劳动力、初级产品加工带来的发展“奶酪”,但随着越来越多我国产品融入国际社会参与激烈竞争,以及全球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国内外市场需求持续不旺,使我国企业库存上升,产能过剩的现象愈演愈烈。显然,传统的要素驱动型、粗放型发展模式让我国不少企业发展面临严峻挑战,转型升级、创新发展已成为它们发展的必然选择。
不久前,美国咨询公司Interbrand发布“2014年全球企业品牌价值排行榜”,华为成了新晋榜单品牌和首次上榜的中国品牌。有分析认为,华为的出色表现,来自以创新为核心的技术实力和商业模式。
像华为一样,我国的船舶、服装、绿色建筑等部分企业也开始创新发展思路,开发创意产品,满足消费者的多样需求。
分析人士认为,我国虽在增加消费和创新驱动方面做出一系列努力,但仍需弥补短板,为经济持续增长发挥作用。对于发挥创新驱动潜力,专家认为,这一任务长期而艰巨,需促进意识、体制、机制的共同改变。
譬如,我国不少企业仍处于产业和产品价值链的底端,在科技创新和研究开发方面意识不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这些都成为影响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障碍,必须大力革除。
专家建议,应通过改革使创新主体从政府、科研机构转变为企业,使企业站在创新前沿,加快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变,而民间资本和创新的活力将一进步被激发出来,这些都将成为保持我国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主要助力。
宏观经济
我国经济增速持续放缓态势下 消费+创新:保增长的“后劲”与“底气”
出处:宝钢新闻中心 作者: 发布时间:2014-10-29 16:3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