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媒体看晋南新闻中心
媒体看晋南

立恒钢铁总经理张天福: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壮大

出处:中国冶金报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18-11-30 15:31:05

    本报记者 刘加军 丁卫国

    “改革开放的40年,是中国钢铁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40年,是从小到大、由弱到强、从粗放到精细的40年。山西立恒钢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立恒集团),就是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发展壮大起来的,从2002年只有铁的铁厂到现在铁、钢、轧一体的现代化联合钢铁企业;我个人,经历了从对钢铁一无所知到驾驭350万吨焦化、600万吨以上钢铁产量的现代化钢铁集团的巨大变化。”谈起立恒集团发展与改革开放的关系,立恒集团总经理张天福这样表示。

    他进一步强调,民企的发展离不开改革开放,离不开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同样,民企的发展也为国家、为地方经济发展,为百姓生活提升做出了巨大贡献,是中国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春风如贵客,一到便繁华。”改革开放如同春风,让各种所有制形式的经济繁花似锦。立恒集团的发展历程就是佐证。

    奋斗:历经风雨,由弱变强

    “我个人接触钢铁是1988年,当时是收购下脚料、钢渣卖给一家铸造厂,回炉用于冶炼再生铁;到2002年时,才投资6000万元~7000万元建了158立方米高炉,拥有了自己的铁厂。印象中,上世纪90年代,钢铁企业红红火火冒烟才叫好,企业的指标就是一个:产量,产量,还是产量。”张天福表示。

    2002年入冬后下了第一场雪,雪很厚。张天福和几个好伙伴来到太子滩,拿着铁锨,扒开积雪,挖下第一铲土,立恒集团的辉煌历程就此开始。“那年我整35岁。16岁我就离家独立谋生,风里来雨里去,不怕苦不怕累,练就了我一身结实的筋骨,铸就了我坚毅不屈的性格。”张天福说。

    建厂初期,立恒集团只是一家年产30万吨的小铁厂,由2380立方米小高炉和3个股东组成;2006年,公司通过招商引资,组建新的股东团队,先后开展了炼钢、轧钢等项目,形成200万吨铁、200万吨钢、200万吨材的生产规模。企业发展进入了快车道。

    然而,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刚起步不久的立恒集团受了重伤。由于市场低迷、钢价暴跌、销量萎缩,企业经营受挫、亏损严重。一面是银行讨债,一面是没钱购买原料,工厂面临倒闭,几千名员工面临失业回家。

    “企业破产我可以要饭,可跟着我的这帮兄弟、我的员工咋办?不行!我不能倒,我们的企业更不能倒!在那段难熬的日子里,我与干部职工交流谈心,让大家树立信心,齐心协力抓管理,内部挖潜增效益,提升服务拓销路。”回忆起10年前的经历,张天福感慨道。企业干部员工上下齐心共同奋斗,终于迎来了2个月后的市场回暖,立恒集团不但没有亏本,反而还有了盈利。

    “什么是企业家精神?我理解的企业家精神就是干活,因为只有干,才能活;只有好好地干,才能活得更好!”张天福认为。

    2011年,立恒集团迎来新的发展机遇。20109月,由于经营管理不善和资金严重短缺,中钢集团控股的中宇公司已经停产一年多时间,6000余亩土地白白浪费,成为当地政府的一个“大包袱”。2011930日,立恒集团与中钢集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正式兼并重组中宇公司。重组后,立恒集团强化运营管理,仅用半年时间,就实现全面复产。目前的立恒新区(原中宇)已形成300万吨铁、300万吨钢、300万吨材的生产规模。

    2011年,立恒集团投资了焦化厂一期项目,1号、2号焦炉设计为2×65孔,炭化室高6.25米,是当时比较大的侧装捣固焦炉1号焦炉于20116月开工建设,201264日建成投产;2号焦炉于20121015日投产。2座焦炉平均日产120炉左右,每天产量在4200吨左右。

    “创新是企业发展的灵魂,是立恒集团始终保持活力的源泉所在。”张天福表示。近年来,立恒集团自主研发了聚鑫物云系统,釆用大数据云计算技术,把整个企业的釆购、生产、销售,包括外部社会物流、财务资金结算管理等进行互联互通,不仅提高了员工工作效率,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还使人均收入提升了15%,人均产出达到1200吨钢、400吨焦的水平。

    目前的立恒集团,已经由单一炼铁年产30万吨、占地不足300亩、员工仅有300人的小铁厂,逐渐发展成为一家年产600万吨铁、600万吨钢、600万吨材、310万吨焦、50万吨铸造焦,占地18000亩,拥有员工4500余人的大型钢焦联合企业。

    “钢铁是工业的口粮,谁也不能离开。单纯说房子,改革开放40年,城市高楼林立,即使是山沟里,高楼也很常见。可以说,40年经济的高速发展,钢铁行业的支撑起到关键作用。其中,民营钢铁的钢产量已经超过一半,其贡献和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张天福认为,立恒集团的发展,也从一个侧面证实了这一点。

    责任:绿色发展,精准帮扶

    “一路走来,由小到大,由弱变强,我们历经风雨,艰苦创业,立恒集团走出了一条生态环保、节能循环、协同共享的创新发展之路。”张天福表示。

    据他介绍,立恒集团高度重视节能环保工作,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积极创建花园式工厂。

    十几年来,立恒集团累计投资近20亿元配套建设了高炉余压发电、高炉煤气发电、焦炉煤气发电、水渣超细粉、污水处理等全循环、全回收、全利用设施;从现场提标改造、厂区绿化美化、环境深度整治等多方面入手,高标准打造环保设施,持续改善区域环境质量,将绿色发展进行到底。

    在超低排放方面,立恒集团为炼铁、炼钢、焦化生产工序关键环节、关键部位配套建设超低排放环保设施,先后建成投用了原料场全封闭、粉尘颗粒物治理、焦化烟气深度脱硝、烧结脱硫消白等40多个环保项目,有效提高了区域环境质量。如今,立恒集团厂区及太子滩人工湖湿地保护区已成为天鹅、白鹤、白鹭等珍稀鸟类最重要的冬季栖息地。

    2017年,立恒集团投资5000多万元对曲沃工业园区大道和周边道路进行了提标改造,为周边老百姓和员工上下班出行提供了便利。此外,立恒集团还投资5000多万元全力支持曲沃县全域旅游文化月活动及乡村旅游项目打造;投资9000万元建设了曲沃城区热源项目,利用公司高炉冲渣水余热向城区集中供热,有效解决了城区居民冬季供暖的问题;投资3亿多元为邻村父老乡亲建设惠民小区。

    截至目前,立恒集团社会公益事业累计捐助超过5亿元。“发扬企业家精神、彰显社会责任感,立恒集团在经营管理好企业的同时,持之以恒以实际行动承担社会责任,回报国家和社会。”张天福介绍。

    精准帮扶助力区域经济和谐发展,是近几年立恒集团的一项重要工作。

    近年来,在国家“以工促农”的政策号召下,立恒集团先后投资2亿多元,对涉及企业周边2个乡镇、12个行政村、2000余户的近万亩土地,以流转土地方式,进行连片综合治理,开发建设了香菇种植、花卉培育、莲藕种植、水产养殖等多个扶贫项目,并与邻村50余家贫困户结成帮扶对子,使土地产出收益由原来的亩均不足百元提高到现在的5万元以上,不仅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减少了污染,还使区域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和保护。

    “我们用地都是盐碱滩,村民辛辛苦苦一年的亩收入不到100元,但是立恒集团每亩每年按1000元给他们,还实现就近就业,家家开上小轿车。因此,现在一听说立恒集团征地,老百姓都举双手欢迎!”张天福说。

    未来:投资百亿元,迈向高质量发展

    “立恒集团今明年将投资近百亿元,打造最智能、最循环、最艺术甚至有些魔幻的现代化钢铁集团。只有大投资建设高水平、智能化、绿色环保的装备,才能低成本、高效率地生产高端高质量的产品,实现高质量发展。”对于未来,张天福如此描述。

    在资源的循环利用方面,立恒集团通过新上乙二醇、钢渣综合利用和雨污分流系统等项目,实现废气、废渣和废水的循环利用,最终达到零排放(废气近零排放)。目前,工业污水经过公司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其清水池内养有鲫鱼、鲤鱼和草鱼等鱼种,不仅使企业实现了生态绿色环保,还实现了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焦炉煤气和转炉煤气,通常是用于发电或者燃烧用于加热炉使用。但是,这样的利用仅仅是利用,而不是超价值利用。为此,立恒集团投资15亿元建设焦化二期项目,并投入37亿元建设30万吨/年乙二醇﹢LNG(液化天然气)化工项目,将每立方米6角的焦炉煤气发电变成每立方米2元的乙二醇,实现了价值超值化。“价值涨了3倍还多,产业链还实现了钢铁向化工的延伸。”张天福介绍。

    在环保方面,立恒集团将继续投入5亿元左右,按照最高标准,推动立恒集团生态文明建设再上新台阶,成为企业和地方协同发展、共享发展、绿色发展命运共同体的成功典范。“总之,立恒集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张天福强调。

    在炼铁、炼钢等设备上,立恒集团投资35亿元建设最智能的冶炼设备,包括建设21860立方米高炉和2150吨转炉,投入4亿元建设一条H型钢生产线和ESP(全无头连铸连轧)生产线。“在规模上我们不求最大,但是在智能化、信息化上,我们要求是先进水平。”张天福强调。

    十几年来,全体立恒人弘扬“立德为本、恒之行事”的核心理念,在主业做精做细、多元发展的道路上创造着一个又一个“立恒奇迹”。

    “我知道,立恒越发展壮大,我的担子就越重,责任就越大。但无论我自身怎么改变,劳动者的本色是永远不会改变的。”张天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