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加入收藏
您所在的位置:首页-新闻中心-行业动态新闻中心
行业动态

2021钢铁行业展望及“十四五”期间应该关注的问题

出处:中国冶金报社 作者: 发布时间:2020-12-21 14:30:13

中国钢铁工业运行与展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  骆铁军

(20201219)

    当前,正是认真学习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布局谋篇的重要时期。岁末年初,上海钢联与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以中国钢铁市场展望为主题召开年会,给广大钢铁行业从业者提供了交流平台。借此机会,我结合近期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开展的工作谈一些想法和看法,供大家参考。

    一、钢铁行业运行情况及2021年行业预判

    今年是新中国历史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严峻复杂的国内外形势,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的严重冲击,党中央保持战略定力,准确判断形势,精心谋划部署,果断采取行动,中国经济表现远超预期,成为全球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钢铁行业整体表现也好于预期,呈现出“高需求、高产量、高成本、有效益”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中国经济快速复苏,带动了钢铁需求增长,促成钢铁生产超历史水平。从下游用钢行业看,房地产投资与开发延续了2016年以来的“韧性”;基础设施投资1~9月份时由负转正;汽车产销已连续8个月呈增长,其中销量已连续7个月增速保持在10%以上;工程机械、农用机械等产量保持较快增长,家电、造船等表现也超过预期。正是由于下游行业的快速增长带动了钢铁产量创出历史最高水平。今年1~11月份,全国生产粗钢9.61亿吨,同比增长5.5%,其中,5~9月份各月粗钢日均产量均创历史同期新高,9月份粗钢日均产量308.5万吨,是历史上单月最高水平。更为重要的是,1~11月份,国内粗钢表观消费量9.5亿吨,同比增长9.8%,高于产量增幅。

    近年来,我国钢铁生产规模保持全球50%左右。2019年粗钢产量占全球的53%,今年这一比例继续提升为58%,生铁产量占全球的69%,进口铁矿石数量占全球铁矿石出口量的71%。如此高的占比是我国充分发挥体制优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在主要经济体中生产、消费率先恢复的结果。相信随着今后各国疫情防控形势逐渐好转,这一比例将会逐渐下降。

    实际上,生产多少钢铁并不是钢铁行业自身决定的,完全是需求拉动,1吨钢材售价4000元,1万吨就是4000万元,10万吨就是4亿元,试想,如果不是需求及时消化了钢厂生产的钢材,如此大的资金占用和资金成本没有哪个企业能长期承受。所以,我们说当前钢铁产量与实际需求是匹配的。

    二是进出口市场出现阶段性粗钢净进口。1~11月份,我国累计出口钢材4883万吨,同比下降18.1%;进口钢材1886万吨,同比增长74.3%,钢坯进口增长近7倍,6~9月份,我国连续4个月形成阶段性粗钢净进口,预计全年钢材出口将减少15%以上,进口将增加60%以上,净出口折粗钢将由去年5000多万吨减少到1500万吨左右。

    我国作为全球第一大产钢国,凭借着强大的国内市场,非但没有为全球钢材市场带来消费压力,而是与世界分享了中国市场的繁荣,消纳了其他国家生产的钢铁产品,这既是我国对外开放市场决心的体现,也用实际回答了国际上对中国钢铁加剧世界钢铁产能过剩的担心。

    三是钢材库存快速回落,已恢复到合理水平。受需求下滑影响,第一季度钢材库存大量积累,3月上旬,钢厂库存和社会库存均达到历史峰值,远远高于往年,随着下游需求逐渐好转,库存呈现快速回落趋势,但6月份之后降幅明显趋缓,并呈现震荡趋势。进入到10月份之后,钢材库存出现明显下降,目前多数钢厂库存已恢复到去年同期水平,个别钢厂出现车等货现象。尽管总体库存仍高于往年,但库存总量占当月钢产量的比值已与往年水平相当,考虑到当前的高产量,我们认为钢材库存已恢复到合理状态,高产量、高库存将成为常态。

    四是企业经营状况好于预期。1~11月份,行业整体盈利水平高于去年,会员钢铁企业实现利润1733亿元,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09%,增速年内首次由负转正。重点钢铁企业单月利润连续6个月超同期,销售利润率4.28%,比上年同期下降0.27个百分点,但仍低于全国工业行业的平均水平。1~11月份,钢铁协会重点统计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财务费用均低于去年同期,债务结构和资金状况进一步优化。

    从总体上看,面对新冠疫情,中国钢铁行业用实际行动证明了钢铁是国民经济的中流砥柱,成为国民经济平稳运行的“稳定器”和“压舱石”。

    展望2021年,是建党100周年,又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钢铁行业发展既面临机遇又充满挑战。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最新预测中国将实现8.2%的增长,中央又提出以国内循环为主体的“双循环”发展新格局,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为钢铁工业描绘了美好的市场预期,对钢铁需求还将起到较强的支撑作用。从供给端分析,我国钢铁产量在需求带动下还将高位运行,而且随着全球经济逐步恢复,钢材进出口将恢复常态。随着市场对铁矿石炒作预期的消化和现实兑现,铁矿石价格将呈现下降趋势。铁矿石、废钢、焦煤价格持续高位,也将支撑钢材价格呈现水涨船高的态势。高成本将严重压缩钢铁企业利润,钢铁行业要维持今年效益水平有较大难度。总之,机遇与挑战并存,只有全行业共同努力,攻坚克难,才能在2021年延续今年行业发展态势,为建党100周年献礼。

    二、“十四五”期间应关注的几个问题

    今年10月底,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此次会议既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完成在即、乘势而上向第二个百年目标进军的历史交汇点,又处于全球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和单边主义盛行、国内外形势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对国民经济各个方面提出了新挑战、新任务,具有重大意义。刚刚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了2020年经济工作,分析了当前经济形势,部署了明年经济工作,为钢铁工业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7月份在沙钢举办的钢协理事会上,钢协党委书记何文波提出了钢铁行业要“聚焦全面提升产业基础和产业链水平一个根本任务,坚持绿色发展和智能制造两大发展主题,着重解决控产能扩张、促产业集中、保资源安全三大行业痛点,持续推进国际化进程”。下面,结合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的理解和钢协的工作,我就社会关心的“三大行业痛点”和绿色发展与大家进行探讨。

    (一)中国钢铁工业未来规模的问题

    钢铁生产规模备受关注。自1996年我国钢产量突破1亿吨,成为世界第一产钢国以来,我国钢产量保持逐年增长,2019年达到9.96亿吨,今年将达到10.5亿吨,粗钢表观消费量将超过10亿吨。“十三五”期间,我国平均每年增加0.48亿吨钢。今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世界其他主要产钢国钢铁生产消费普遍疲软,我国钢铁产量在需求的拉动下逆势上涨,甚至出现阶段性粗钢净进口,这客观反映了我国强大的国内市场和下游用钢强劲的消费潜能。考虑到今年的高炉产能利用率在90%以上,电炉产能利用率在80%左右,所以当前的钢铁产能不存在过剩问题。

    未来5~10年间,我国到底需要多大钢铁规模,这不仅一直是国内钢铁行业普遍关注的问题,也是国外同行关注的问题。这一问题既关系到是否能满足下游需求的增长,也涉及到环境承受能力和资源保障程度,也是一些地方经济能否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还会影响到世界大宗原燃料市场,因此备受全社会关注。对这一问题,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分析。

    一是今年钢铁生产及消费是“非常态”。今年钢铁产量的高增长完全是需求拉动的结果。同时,今年钢材消费的增长出乎所有人意料,投资拉动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消费强度是“非常态”的,它得益于国家应对经济下行采取的特殊刺激政策,疫情影响逐渐消除后,刺激政策将逐步回归正轨,钢铁需求还是会回归原有发展规律,将会呈现有升有降的运行走势。因此,不应将“非常态”生产及消费作为测算未来钢铁需求规模、生产规模的主导性依据。而且即使是需求有增长,今年钢铁企业的实践证明,通过提高冶炼效率、添加废钢等技术手段,靠现有产能完全可以满足需求。

    二是环境和生态约束,我国的环境已难以承受钢铁产能继续大幅增长。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民群众对生活环境、空气质量的要求随之提高,中心城市的发展已不允许钢厂再生存下去,近年来各大小城市频繁出现的搬迁已突显了钢厂和环境这一对矛盾的尖锐性,可以看出,扩大产能的空间已不复存在。而且,随着2030年“碳达峰”,碳排放将成为我国钢铁工业发展的硬约束。

    三是国际环境不允许中国大量出口来消化钢产量。2015年以来,我国钢材出口逐年降低,今年大幅下降已成定局,降至2015年出口规模的一半左右,但钢材出口阻力依然不减。今年10月份,多国钢铁协会联合发表声明,呼吁产钢经济体政府加强钢铁过剩产能全球论坛工作,以解决日益严重的钢铁危机,今年其他国家对我新发起各类贸易调查又有19起,侧面反映出国外对我国高产量和钢材出口的高度关切和抵触情绪。与此同时,我们传统的出口市场东南亚地区也在发展钢铁工业,不仅会逐渐减少对我国出口钢材的依赖,而且我们判断,该地区生产的钢坯向我国出口将成为趋势。并且,中国作为世界钢铁大国,也将承担起维护世界钢铁市场均衡的责任。

    (二)如何破解高价格铁矿石难题

    进口铁矿石长期处于高价是钢铁企业诉求最多、行业关切最多和社会舆论关注最多的问题之一,是影响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和产业链供应稳定的核心因素之一。

    当前最突出的问题是近期铁矿石上涨存在不健康因素。1218日,铁矿石普氏指数达到164.15美元/吨,比年初上涨70.95美元/吨,涨幅达到76%,创近9年来新高。自11月初以来,上涨了45.1美元/吨,占全年涨幅的63.6%。特别是12月上旬短短14天上涨了31.1美元/吨,占全年涨幅的43.8%,上涨速度之快、幅度之大,已偏离供需基本面,大幅超出钢厂预期,资本炒作迹象明显。

    我们认为,铁矿石定价的基本原则应该是供需均衡定价。铁矿石跟其他商品一样,其价格最直接的影响是供需。需求增长或供给减少,价格在合理区间内上涨是符合市场规律的,是市场需求方可以接受的,但超出合理的区间是不符合市场原则的。在上游高度集中的条件下,任何由上游企业控制的交易,都会产生不公正的结果。铁矿石市场价格超预期大幅上涨,极不利于钢铁行业的长期健康可持续发展,也带出了钢铁行业供应链稳定问题。

    这次政治局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因此,铁矿石价格偏离供需基本面是不得不面对的问题。钢协研究认为,必须从增加铁素供给、建立新的定价机制、完善期货市场规则和进一步加强监管等方面综合施策、标本兼治,加快解决铁矿石相关问题,构建我国铁矿石资源战略安全支撑体系。

    一要从三条路径增加铁素供给。要将铁矿石像粮食和石油一样列为国家战略性资源,从源头上保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这是解决铁矿石问题的治本之策。一是加大加快境外铁矿石资源开发力度,如几内亚的西芒杜项目12号地块赢联盟已经开工建设,34号地块也应加快开发。二是要将鼓励国产矿开发和增产作为补短板的重要手段,政策上降低国产矿税负,提升国产矿竞争力。三是从资源战略角度重视废钢资源回收利用,尽快推动废钢进口限制政策放开。本月11日,三部门已明确外籍船舶在境内维修产生的废钢铁准于境内使用。今年初以来,钢协积极与生态环境部、海关总署等有关部门沟通,推动再生钢铁原料标准制定,日前,该标准已正式发布,预计废钢进口也将很快放开。1019日,海关总署已发文同意符合再生铜和再生铝合金等标准的原料可自由进口,为放开废钢进口走出了路子。同时,钢协也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议在全国范围内统一和规范废钢加工企业所得税的核定方法,解决废钢应用企业增值税无票可抵的难题和将增值税退税比例由30%提高到50%以上。

    二要推动建立新的铁矿石定价机制。用量最大的普氏指数偏离其初衷,与现货成交样本严重脱钩,高度依赖期货和掉期。10年的运行证明,这种用现货小样本确定指数,再确定长协价格的定价机制,极易被操纵,在现有上游高度集中的情况下,对下游极不公平,必须从根本上予以改变。此外,在现有机制下,钢铁企业在完善定价机制上要有所作为,要认真了解和研究期货,并结合自身实际参与期货。当前已经进入现代化时代,我们再用石器时代的方法只能受人宰割。同时在现有定价机制下,企业要呼吁“四大矿”摒弃不合理的指数,转而采用更加合理的指数。

    三要完善期货市场规则。加快提高铁矿石期货交割便利性和合约连续性,取消夜盘,从制度上遏制过度炒作,使炒作有所忌惮。目前,铁矿石期货市场的过度投机不利于市场稳定和产业利益。现在除有铁矿石期货外,还有铁矿石期权。在铁矿石期货相关制度仍不完善的情况下,铁矿石的过度金融化为资本无序进入和过度炒作创造了条件,极不利于市场平稳。

    四要“严查严打”,加强监管。钢协关注价格上涨,但更关注价格上涨背后是否存在违法违规现象,呼吁国家要“严查严打”。我们已将近期市场的异常现象向国家相关监管部门进行了汇报,在市场机制失灵的情况下,发挥政府的监督作用是各国政府的通用作法,钢铁企业迫切需要政府部门能够维护市场的正常秩序。

    (三)促进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提升

    长期以来,我国钢铁行业存在结构分散、产业集中度低的问题,2015年后,我国钢铁行业CR10始终徘徊在35%左右。导致钢铁行业在上下游议价、化解过剩产能、市场有序竞争、行业平稳运行、产业布局调整、技术创新等方面,既缺乏掌控能力,又缺乏自律能力,严重制约钢铁行业健康发展。

    可喜的是,近3年,钢铁行业新一轮兼并重组已经有了新变化。宝钢先后重组武钢、马钢、重钢、太钢,中国宝武的产能规模超过了1亿吨,成为全球最大的钢铁生产商。建龙先后并购海鑫、西林、申银特、海威等企业,沙钢入主东北特钢、德龙重整渤海钢铁组建新天钢等等,都有效地提升了我国钢铁产业集中度。

    针对我国钢铁集中度提高,全行业都在关注重组的效果。不知道大家注意到没有,今年板材生产企业效益好于长材,除市场需求变化外,得益于中国宝武的不断重组,这对稳定全国板材市场平稳发挥了重要作用。大家对今后的重组走向和作用也提出了众多设想和观点,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

    首先,兼并重组既要为企业提高话语权,更要为行业为国家提升产业链安全提供支撑。推动兼并重组,提升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在维护市场有序竞争的同时,要把企业利益与行业利益有机结合起来,即为企业谋利,更要为行业谋利,延伸解读就是为国家谋利。钢铁大企业在与国外铁矿石供应商谈判时应站在行业角度,发挥带头大哥的作用,关于这一点,在我们今年的工作中频频听到企业的呼声,而且是特大企业的呼声。同时,兼并重组后的大型企业能更有效的推动境外铁矿石资源获取与开发,提高铁素资源供给保障能力,切实提升钢铁行业产业链安全。

    二是推动更多钢铁企业进行重组。20169月份,国务院曾就提高产业集中度明确,到2020年形成1~28000万吨级超大型钢铁集团、4~64000万吨级特大型钢铁集团;到2025年,60%以上产量集中在10家左右的大集团内,包括3~48000万吨级超大型钢铁集团、6~84000万吨级特大型钢铁集团。按照这个要求,目前我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仍然偏低,仍需政府、企业共同努力,推动和鼓励更多大型钢铁企业牵头实施重组,处理好集中和市场的关系,形成不同区域有影响力的钢铁企业集团,最终完成国务院为钢铁行业制定的兼并重组目标。同时,我们有必要再次明确,重组只是手段,目的是为行业发展创造健康发展的条件。

    (四)做好"碳达峰"准备,努力推进"碳中和"

    今年9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大会一般性辩论上承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1212日,又在气候雄心峰会上进一步明确,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日前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明年重点工作之一,这使低碳工作节奏大大提前。

    根据国际能源署(IEA)统计数据,2019年全球与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排放量约330亿吨,主要集中在主要经济体国家。钢铁行业是能源消耗高密集型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15%左右,是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在2030年“碳达峰”和2060年“碳中和”的目标约束下,钢铁行业将面临绕不开的挑战,必须从现在开始付诸行动。今年初以来,欧盟在“绿色新政”框架下发布了低碳经济路线图,为实现欧盟“碳中和大陆”目标,欧钢联提出了两条主要技术路线,分别是基于过程控碳的“直接碳避免”技术和末端治理的“智能碳使用”技术,包括瑞典钢铁(SSAB)的HYBRIT技术(突破性氢能炼铁技术)、塔塔钢铁的Hlsarna技术(直接利用煤粉和粉矿的熔融还原技术)等多项技术。为了推行欧盟2050碳排放计划,推动碳排放交易机制改革,欧盟委员会提出将最先在钢铁、水泥和电力领域,向气候问题处理不利的国家征收碳边境调节税,预计于2021年发布。我国钢铁企业将面临“碳中和”带来的新壁垒。

    为降低碳排放,中国许多钢铁企业都在尝试非碳还原,一方面着手开展氢能炼钢试验,已公布的有4家企业,采取的路径不同,但共同的难点是氢气的低成本获得。另一方面,就是开展二氧化碳的捕集和利用,可喜的是,一些钢铁企业已在实际生产中,利用捕集的二氧化碳向高炉或转炉中喷吹,成功降低了粉尘的排放。我国降低碳排放的手段总体上和欧洲是一致的,即“直接碳避免”和“碳使用”。所以从目前来看,我们与国外在降碳上的努力处在相同的起点上,只有行业形成统一共识,形成压力,推进速度才能加快。

钢协将积极配合政府相关部门和企业研究低碳路径,深耕低碳发展难点、破解低碳转型困局,有序推动钢铁行业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实现低碳绿色发展。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华民族正处在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形势环境变化之快、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钢铁行业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建成钢铁强国的重大战略机遇。在新的一年中,钢协将把新发展理念融入到各项重点工作中,继续发挥好桥梁作用,向政府传送企业的诉求,向上游传递钢铁企业意愿,更多地了解下游需求,为钢铁行业的健康发展做出新贡献。